欢迎您来到竞思教育,专注儿童注意力训练13年!

  当前位置: 竞思教育 > 文章列表 > 详情

杭州竞思教育专家:我们要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发布时间:2018-04-27 null阅读量
【摘要】就像老话说的“知人知面难知心”,作为父母,你真的懂得孩子的内心吗?你知道孩子的内心想的是什么吗?

        近日,《爸爸去哪儿4》热播,老爸和萌娃的精彩互动,带给观众无数欢乐。在享受亲子时光的同时,老爸们也就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作出了反思。

        就像老话说的“知人知面难知心”,作为父母,你真的懂得孩子的内心吗?你知道孩子的内心想的是什么吗?

        有位教育名家曾经说过:“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

        也就是说,父母只有放下成人的架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也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家庭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家庭教育失败的一面。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经常会有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愿和我们讲。”

        而孩子却诉苦说:“爸爸妈妈不理解我的需要,他们想对我说的时候就说个没完,可是我想说的时候,他们却心不在焉。”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其实,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有许多事情、感受和小秘密,他们很希望爸爸妈妈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小世界里的所有欢乐和烦忧。

        当父母对他们的小世界漠不关心的时候,孩子就会很失望,甚至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我们要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1、充分尊重孩子

        孩子的隐私权是天生的,“没有隐私的孩子是长不大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孩子虽然是父母创造出来的,但孩子仍然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要想走进孩子的小世界,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

        2、认真倾听孩子讲话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表现出热情、有兴趣的神情;

        父母应当高高兴兴地与孩子交谈,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当孩子讲话的时候,父母不要打断他、不要指责他,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觉得他是被理解、被重视和被接纳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3、经常和孩子交流思想

        父母与孩子间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内心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苦衷,逐步学会为父母排忧解难,学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话态、动作或多或少都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内心此界,家长应注意在乎常的一言一行中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他的喜怒哀乐。

        4、扩大信息来源

        要想真正了解孩子,有必要扩大信息来源。

        例如,父母可以经常到学校向班主任或者个别任课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同学相处得怎么样等情况,这样能帮助父母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取得孩子的信任。

        5、营造聆听的氛围,做孩子的忠实听众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营造聆听的氛围,和蔼地倾听孩子的讲话。

        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父母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倾听他的诉说,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太多。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敞开心廓,主动把心事告诉父母的。

        除此之外,美国儿科学会曾公布一项研究成果:当父母们把自己孩子较近的画贴在冰箱上时,应该留意一下隐含在这些画中的孩子的内心想法。

        同时,孩子的作业本、笔记本上的小小涂鸦也是他们心灵独白的一部分,从中也可以了解到不少信息,父母们也可从这些地方入手了解自己的孩子。

        但较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观察孩子较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来看待。

        杭州竞思教育的儿童教育专业说:“孩子们的画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线索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和孩子们谈话时,可以让他们画画来使他们专心,并了解他们的发育水平及心理状态。不仅如此,孩子们选择画的内容及他们画画的方式也反应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及他们自己的想法:例如心存愤怒的儿童,经常会在他们的画中画上牙齿;宽阔的肩膀,表明他们需要身体强壮所显示出的力量;大脚,说明他们需要安全感;橡皮擦拭的痕迹,表现出他们内心的矛盾或否定的情绪。”

        虽然孩子们的画可以被拿来分析,但杭州竞思专业并不主张把这种作法生搬硬套,应该把这种方法做为一种探寻的方法,而不是一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作为父母,则可以多收集一些孩子们的画,这样就可以看到孩子们画中蕴含着的想法,并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在不断成长中所表现出的力量。

        画画可以让孩子们发泄内心的不满,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大会用复杂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行为的孩子来说,这种开销甚微的方法,可以帮助儿童减轻内心的压力。





在线咨询

打开微信扫一扫
加入竞思注意力培养交流群

  • 免费注意力水平测试
  • 量身定制的注意力训练方案
  • 更多关于提升注意力的信息

相关回答

  • 刘齐
    多动症儿童最佳治疗年龄是几岁?

    多动症(ADHD)的治疗最佳年龄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以下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些相关观点: 1.   6岁之前  :治疗效果较好,不会影响小学生活。 2.   6-8岁  :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效果可能不太明显,进步较慢。 3.   8岁以上  :基本需要依赖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此外,非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包括改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 ...

    老师:刘齐区域:长沙488阅读

  • 穆静怡
    多动症吃什么药治疗效果最好?

    治疗多动症(ADHD)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兴奋剂和非兴奋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及其效果: 1. 兴奋剂类:     哌甲酯(Methylphenidate):已经使用了超过50年,治疗ADHD的效果十分显著。     安非他明(Amphetamine):已经使用了70多年,同样对治疗ADHD非常有效。 2. 非兴奋剂类:     托莫西汀(Atomoxetine):唯一一个FDA批准用于治疗ADHD的非兴奋剂类药物,研究同样显示该药对于治疗ADHD非常有效。 寻找到适合孩子的ADHD治疗药物及剂量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果孩子在使用了某种药物治疗之后,发现疗效不够理想的话,那么就需要医生不断调整剂量至达到目标剂量,而如果疗效仍不满意,则需要考虑更换为另一种药物。家长可以通过记录服药日记来帮助医生为孩子找到最合适的药物及其剂量。 ...

    老师:穆静怡区域:重庆488阅读

  • 林观凤
    阿斯伯格和adhd会一起得吗?

    会的,但并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阿斯伯格现在是归类于自闭症谱系(ASD),ASD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但是,70%的ASD患者满足至少DSM中一项其他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40%的ASD患者满足DSM两项或者以上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所以有多个诊断,包括同时诊断为ADHD并不罕见。 临床操作中,如果同时满足ASD和ADHD的诊断标准,正确的做法是给两个诊断。虽然两者可以共患,但把ASD患者症状误诊为ADHD,或者错误的加入ADHD诊断的情况也非常多见。这种情况不仅会发生在临床操作,也常常发生在“自我诊断”,比如一些高功能的ASD患者会认为自己同时患有ADHD,但实际情况有时并不是这样。 误诊的原因在于,ADHD的临床表现之一,即“注意力缺陷”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注意力会被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睡眠,焦虑水平,心情,营养,生活习惯,外界环境等等。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的环境里有特别多的分散我们注意力的视觉听觉刺激,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多的对注意力的要求,绝大多数人,在某些时候都会感觉自己处在一个“注意力缺乏”的状态下。对特殊群体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薄弱”一些。 ASD患者,需要用更多认知资源的去理解社交中的语言,暗示,声调表情等;这就好比我们被放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周围人说着你半懂不懂的语言,我们会更容易错失一些重要信息,或者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到哪里。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很容易会产生“注意力缺陷”的表现,但并不是病理上的ADHD。 ADHD的另一个临床表现“多动/冲动”也被定义的非常模糊。DSM和ICD的诊断标准只描述了行为,但相同行为的背后常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比如同样是容易发脾气,ADHD患者是自控能力的问题,而ASD可能是由于主观制定的僵化的,刻板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如果对患者行为模式没有完整深入的了解,很容易误诊。啰嗦了一点,主要是想说心理和精神疾病诊断是一套复杂的理论和操作,绝不是套DSM或者ICD标准。 ...

    老师:林观凤区域:无锡558阅读

  • 张小君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怎么改善?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对此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改善孩子注意力水平: 1. 培养兴趣:让孩子对学习感到有趣,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锻炼手眼协调能力:通过活动如捡豆子游戏、烹饪等,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有助于提高专注力。 3.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控制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4. 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帮忙配合,及时提醒孩子走神,或安排孩子上黑板做题,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5. 加强体育锻炼:运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提高专注力。 6. 多与孩子沟通,增加主观能动性:引导孩子自我约束,改变行为模式,让注意力更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7. 注意营养补充:适当补充对大脑发育有帮助的食物或营养品,如核桃、DHA、鸡蛋等。 ...

    老师:张小君区域:无锡469阅读

  • 迟尚楠
    多动症到几岁消失?

    多动症的症状通常在儿童期开始显现,一般在6岁以前,但也可能在青少年甚至成年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儿童可能会因此无法专心听课或完成任务。虽然多动症的症状在儿童期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但并不意味着多动症会自动消失。大多数情况下,多动症的症状会持续存在,并可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产生长期影响。因此,对于多动症的治疗应尽早开始,以便尽早控制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老师:迟尚楠区域:无锡551阅读

相关文章

  • 专注力差的孩子是缺乏什么?如何帮助孩子改善专注力?

    如果孩子的专注力比较差,这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那么专注力差的孩子是缺乏什么?如何帮助孩子改善专注力?

    编辑:竞思

  • adhd是什么病?有什么表现?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尽管ADHD在成年人中也存在,但它通常从儿童时期开始,并持续到成年。

    编辑:竞思

  • 注意力不集中怎么治?

    注意力不集中是许多人面临的常见问题。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能存在注意力不足的情况。那么注意力不集中怎么治?以下是一些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提高注意力。

    编辑:竞思

  •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日常怎么训练?

    儿童注意力集中是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很多家长不知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日常怎么训练,以下是一些针对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日常注意力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编辑:竞思

  • 孩子多动症怎么办?

    儿童多动症,也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发育障碍。虽然多动症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积极干预,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改善行为、人际关系,以及适应家庭和学校生活。那么孩子多动症怎么办?以下是一些针对多动症儿童的干预方法:

    编辑:竞思

竞思脑电生物体验课免费预约





儿童脾气暴躁 童年孤独症 孩子学习障碍该怎么办 做作业拖拉 学习困难的原因 儿童学习困难 如何解决学习困难 小学生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怎么引导 读写障碍症的表现 阅读障碍症的表现有哪些 阅读障碍怎么改善 上课讲话 孩子叛逆厌学怎么办 小学生多动 孩子好动调皮怎么办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多动症七个表现 孩子坐不住 多动症孩子有哪些表现 做作业不专心 专注力差的原因 上课不专心 学习不认真 上课走神 小孩专注力培养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训练方法 初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儿童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注意力不集中缺什么 如何提高注意力 舒尔特注意力训练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 注意力集中时间 记忆力差 孩子上课走神怎么办 感统失调的表现 儿童感统训练 前庭感统失调的表现 前庭觉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是什么意思? 感统失调训练方法 感统失调会自愈吗 感统失调的原因 感统失调测试 感统失调怎么办 艾斯伯格综合症 阿斯伯格症 阿斯伯格症是什么症状 儿童专注力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费用多少 一对一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100个游戏 感统训练机构哪家比较好 小儿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孩子挂什么科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的孩子能自愈吗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听觉专注力训练方法 孩子专注力怎么训练 如何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 提高专注力训练方法 专注力不集中怎么改善 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 视觉专注力训练 怎么训练孩子专注力集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脑电波训练专注力有用吗 专注力训练权威机构 找不同专注力训练 天津竞思教育 重庆竞思教育 西安竞思教育 青岛竞思教育 成都竞思教育 北京竞思教育 上海竞思教育 广州竞思教育 武汉竞思教育 沈阳竞思教育 深圳竞思教育 佛山竞思教育 长沙竞思教育 杭州竞思教育 南京竞思教育 东莞竞思教育 宁波竞思教育 苏州竞思教育 无锡竞思教育 社交障碍症 小孩脾气暴躁易怒怎么办 注意力测试 多动症家庭训练方法 竞思注意力训练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阅读障碍症 读写障碍怎样矫正 自闭症 孩子叛逆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