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损害
AS患者通常是离群、孤立的,往往以一些异常的、奇怪的举动去接触别人,尽管患者知道别人的存在,但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例如,他们会喋喋不休地向听众(通常是成人)进行“演说”,内容一般是关于他的一样嗜好,或更常见的是一些与众不同的、范围狭窄的话题。
患者多数评价自己是“孤独者”,他们也常表示出对交朋友和与别人见面的兴趣,但是这些愿望,经常会因为他们笨拙的交往技巧和不能明白别人的感受、愿望(例如厌倦急于离开、需要、私隐)而不能实现。一次次的与人交往及交朋友的失败,逐渐使这些孩子产生挫败感,部分人甚至会出现抑郁症状,而需要药物的治疗。
在社会交流的情感方面,患者在情感交流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恰当的反应和不正确的解释,对别人的情感表达反应迟钝、理解拘泥、甚至漠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有能力以呆板的方式,正确描述其他人的情感。患者的行为、反应,强烈地依赖公式化和刻板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则,而不能以直觉和自发的形式理解别人的意图,因此,往往表现出反应脱节。这一表现,导致了AS患者给人以社会行为幼稚、可笑和行为刻板的强烈印象。
AS患者的这些行为表现,至少部分地存在于孤独症患者中,区别在于孤独症患者是退缩的,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人不感兴趣,或没有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但AS患者经常是渴望甚至是尽力想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却缺乏技能做到这一点。

2.语言沟通方面存在质的缺陷
尽管在AS的定义中,并没有此领域的显著的功能障碍,但在AS的语言沟通技能上,至少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①虽然患者的词态变化和语调,并不像孤独症那样单调和刻板,但言语的韵律性差,在事实的申述、幽默的评论中,往往缺乏抑扬顿挫;
②言语经常是离题和带偶然性的,给人一种松散、缺乏内在联系和连贯性的感觉。虽然在某些个例中,这个症状可能提示某种思维障碍,但更经常的是这种言语中缺乏连贯性和交互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交谈模式的结果(例如缺乏感情的、有关于名字或者数字的长篇的独白),不能提供评论的背景资料、不能清楚界定话题的变化、不能制止说出内心的想法;
③患者交流方式的较典型特征,是冗长的表达方式。这是这种疾病区别于其他病症的较明显的特征。
患者会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停地讲,完全不理会听众是否有兴趣,或是否在听,是否想插话,或是否想换一个话题。虽然说了许多,但通常得不出什么论点,对话的另一方,可能尝试就事件的内容或逻辑作探讨,或是与相关的题目相联系,但通常是不会成功的。
虽然这些所有的表现,都可以用语言实用技能方面的重大缺陷、缺乏对他人期望的洞察力或意识来解释,但我们仍需以发展的眼光来理解这一现象,以利于患者的社会适应技能的训练。
3.局限的、重复的、固定模式的行为、兴趣和活动
在AS中,较常观察到的是对局限兴趣的全神投入。对一些不寻常而十分局限的题目十分投入的这一表现。他们对所感兴趣的题目,积累了大量事实知识,而且经常在较先次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就显示这些事实。虽然实际的题目可以发生变化(例如每隔一年或俩年),它可能主导着患者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日常活动,经常把整个家庭长时间地沉浸于某一事物。
虽然这一症状表现在儿童时期并不容易被发现,因为许多儿童都会对诸如恐龙,流行的卡通人物等产生强烈的兴趣,但当题目渐变得不寻常和狭隘时,就会使症状突出。这种行为非常特别,因为患者常会学习有关于一些局限的题目(例如蛇,行星的名字地图,电视节目表或铁路时间表)的超乎寻常多的事实资料。
4.笨拙的运动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诊断依据外,还有一个症状,可以作为AS患者的相关表现而非诊断依据,即运动发育延迟和运动笨拙。
AS患者可能会有运动技能发展落后的个人史,如比同龄人更晚学会骑自行车、接球、跳绳、开罐头等。通常,他们显得很不灵活、步态僵化、姿势古怪、操作技能差,在视觉—运动协调能力方面有显著的缺陷。
打开微信扫一扫
加入竞思注意力培养交流群
聂方
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然而,全世界公认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康复训练。以下是一些帮助改善自闭症儿童症状的方法: 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ABA):ABA基于科学原理,通过建立和加强积极的行为,减少不适应行为,并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和学习能力。 2、言语和语言治疗:这种方法有助于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包括使用图像和助听器等辅助工具,以及通过语言模型和社交技巧的训练来提高交流能力。 除了以上两个方法之外,家长还可以采取一些实际操作的方法来帮助改善孩子的症状,例如与伙伴合作玩游戏、目光接触训练、呼名应答训练、亲子身体接触和社会交往训练等。虽然自闭症无法完全根治,但早期干预和持续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 ...
老师:聂方区域:重庆518阅读
李冬梅
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会影响孩子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虽然每个孩子的经历都不同,但根据研究和临床观察,目前总结出以下一些关于自闭症患者成年后的情况: 1、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一些自闭症患者在成年后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他们可以与人正常交往,但在社交过程中,旁人或是患者自身,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到一些异样。这些患者通常需要一定的支持,但可以在学习和工作方面取得成功。 2、基本独立生活、学习、工作:另一部分自闭症患者在成年后基本能够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但仍需要一定程度的帮助。这可能包括日常生活技能、社交技能和情感管理。 3、有保护或帮助的简单工作:一些患者可以在有照看的前提下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但需要明确的保护或帮助。这可能涉及到就业培训、适应性工作环境和社会支持。 4、居家生活自理,但没有外出工作能力:部分自闭症患者可以在家中自理,但没有外出工作的能力。他们需要看护,外出活动也需要有人陪伴。 ...
老师:李冬梅区域:上海364阅读
达美志
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其特征是患者出现多种不自主的运动和声音抽动。这些不自主的运动抽动可能包括眨眼、咧嘴、耸肩、摆动手臂等,而不自主的声音抽动可能包括喉咙清嗓、咳嗽、吸气等¹、抽动症通常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但也可以在成年时期发生。抽动症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从轻微的不自主动作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症状都有可能。 1、抽动症能自愈吗? 抽动症有自愈的倾向,但自愈率极低,只有约5%左右的患者会自然缓解。 对于症状较轻微的患者,抽动可能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后自行减退或消失。但仍需注意,可能会在特定情况下再次复发。 对于症状已经持续超过1年以上,出现多个部位的抽动且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很难自愈,一般需要通过药物治疗等方式加以控制。 2、抽动症长大会好吗?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部分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以减少抽动的情况,也会找一些技巧来避免抽动的问题。 然而,大部分孩子的抽动症状会一直持续到成年。研究表明,抽动障碍的症状可以随着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到成年期时半数患者可完全缓解,30-50%症状减轻,对工作和生活质量无影响,但仍有5%-10%的患者症状迁延不愈。 3、共患病也要重视 抽动症患者常伴有各种共患病,如多动症、强迫障碍、学习障碍、情绪或行为问题等。这些共患病对儿童的损害往往比抽动症本身严重得多。 评估和发现抽动症的共患病同样重要,不仅要看到表面上的抽动症症状,还要关注深层被隐藏起来的心理抽动症以及并发症。 因此抽动症不是会自愈的疾病,而及早干预和治疗对于孩子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
老师:达美志区域:上海520阅读
蔡丽全
抽多动症并不是由于父母凶多了所造成的。实际上,临床上并没有“抽多动症”这个疾病名称。不过,你可能指的是抽动秽语综合征(也称为抽动症)或多动症。这两者都是神经发育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无直接关联。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1、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症):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运动(抽动)和出现不适当或冒犯性的言语(秽语)。其发病原因可能包括遗传因素和脑部结构异常。 2、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通常不是直接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但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可能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加剧症状。 家长应该耐心陪伴孩子,避免对其发泄不良情绪。除此之外,综合检查评估和规范的医学治疗对于处理这些疾病非常重要。 ...
老师:蔡丽全区域:重庆248阅读
李冬梅
自闭症是一种因脑部功能异常导致身心发展障碍的疾病,学名又叫孤独症。通常来说自闭症儿童大多都是因为先天因素导致的,以下是会导致孩子自闭症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变异是自闭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已发现与自闭症相关的100多个基因。同卵双胞胎中,一个患病,另一个患病几率高达50%-90%。 环境因素:孕期和生产期间的危险因素,如不良用药、感染病毒、难产等,也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增加自患病风险。 虽然目前无法完全治愈自闭症,但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科学的干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融入社会,提高语言、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 ...
老师:李冬梅区域:上海296阅读
多动症是现代病?百年认知史藏着答案
“多动症是电子产品催生的现代病?” 其实早在 1902 年,英国医生乔治・斯蒂尔就首次描述了 “冲动好动、注意力涣散” 的儿童症状,当时被称为 “道德控制缺陷”。20 世纪 70 年代,医学才确认其神经发育本质,2013 年 DSM-5 正式将其命名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不同年代的应对方式折射认知进步:20 世纪 50 年代依赖镇静剂,80 年代转向行为矫正,如今已形成 “药物 + 训练 + 家庭干预” 的综合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献中 “顽童难驯” 的记载,可能就是未被识别的多动症案例 —— 它从未消失,只是被更科学地认知。 3-6 岁是症状显现关键期,家长别忽视 “早期信号”:频繁撕毁绘本、难以等待轮流、指令执行拖沓,这些都可能是专注力不集中的雏形,早干预比晚补救更省力。
编辑:竞思
多动症孩子难社交?专注力是社交 “通行证”
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影响学习,还会悄悄破坏孩子的社交。好动、插话、听不全指令等表现,容易让同伴觉得 “难相处”:游戏中频繁走神会被排斥,聊天时打断他人会引发矛盾,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自卑、孤僻。
编辑:竞思
成年后多动症会自愈?专注力问题的长期影响
成年多动症的核心困扰:因长期受挫产生的自卑心理,因自我管理能力弱导致的焦虑,甚至可能出现逃避工作、依赖物质等极端表现。
编辑:竞思
限制越好动?反向训练激活专注力?
“不许跑!”“坐好别动!” 过度限制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好动。神经科学显示,多动症儿童的大脑需要适度运动释放能量,压抑会导致反弹式多动。
编辑:竞思
校园里的专注力保卫战:老师这样帮孩子坐得住
课堂是专注力培养的重要场景,老师的引导方式直接影响效果。针对好动孩子,可采用 “分层任务法”:将作业拆成 5 分钟小目标,完成后给予即时反馈
编辑:竞思